2025年5月17日,国际中文教育理论创新与实践暨京津冀国际中文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会议由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研究院与taptap体育、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公司、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公司等京津冀高校联合主办。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公司经理杨薇教授致辞指出,本次会议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并向莅临指导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诚挚谢意,期待各位参会的学者、师生在天师大深入交流,共拓学术视野、共促成果产出。
杨薇教授致辞
公司经理冯丽萍教授的致辞从主办高校的办学特点出发,指出本次研讨会汇聚了长期深耕基础教育的师范类高校,在语言教学与国际传播方面具有鲜明优势的外语院校,在多学科融合方面具有突出实力的综合性高校,体现了京津冀地区地理毗邻、资源互补、协同发展、优势联动的天然格局。这种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格局,将为京津冀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冯丽萍教授致辞
河北大学国际交流与教育公司经理闫屹教授表示,河北大学与天津师范大学渊源深厚,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两校持续合作、学术联系的延续,也展现了京津冀高校在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积极实践。近年来,京津冀高校不断深化学科共建与科研合作,为语言教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闫屹教授致辞
大会报告环节,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钟英华教授从“表达驱动”教学理论的学理思考引入,围绕固定语块教学的具体案例展开论述,强调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者对组合性语义“表达语块”的整体认知能力培养,推动元句式句型教学理念的深入落实。钟教授同时指出,研究可以借助大语言模型对元句式句型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升汉语教学的科学化与智能化水平,充分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学习支持与语言研究拓展方面的潜力。
大会主旨报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钟英华教授)
公司冯丽萍教授阐述了对建构国际中文教育理论体系的思考,针对“表达驱动”教学理论,提出京津冀高校可以通过区域协同,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副经理姜丽萍教授介绍了专门用途中文教育的历史演进与实践探索;首都师范大学文公司史金生教授阐释了“情理重于事理”的思维方式对汉语论证方式的塑造;马晓乐教授围绕实训在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
大会主旨报告(一排左起分别为:冯丽萍教授、姜丽萍教授、史金生教授、马晓乐教授)
本次会议设有7个分会场,分别围绕国际中文教育“表达驱动”教学理论探索、国际中文教育课程与教学模式创新、中华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等相关议题进行探讨。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及硕博研究生共计百余人参会,围绕上述议题进行了视角多元、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
下午场主旨报告中,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公司王军教授结合学习者语言产出的生动案例,提出面向高阶学习者的中文课程与教学创新路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公司王祖嫘教授指出标准研究应坚持互动互鉴的价值取向与动态循环的研究目标;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公司陈晨教授介绍了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最新发布的《国际中文教育核心期刊目录(2025版)》的编制情况与重要意义;杨薇教授分享了“表达驱动”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大会主旨报告(一排左起分别为:王军教授、王祖嫘教授、陈晨教授、杨薇教授)
闭幕式上,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钟英华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并对所有参会人员及工作人员致以感谢。本次会议聚焦表达驱动教学理论,回应了现实关切,展现出京津冀高校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集体智慧与专业力量,标志着区域协同助力语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积极实践。
撰稿人:张壬奇